都说财富和名望是把双刃剑,有人因其享誉后世,也有人为其湮灭消散。在优越的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,但也有人会因此而荒废一生。
有这样一位女子,她一生经历过富贵也经历过风雨,但在所有事情过后,她仍然保持了一颗善良祥和的心。
强大的背景
1924年,一名叫袁家倜的女子出生了。她的背景十分不一般,提到她的祖父几乎人人都认识,那就是袁世凯。
都知道袁世凯在没倒台之前就拥有了巨额的财富,生活的奢靡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。
展开剩余83%他的儿子女儿们对于钱完全没有概念,以至于完全不需要出去工作,整天吃喝玩乐就可以了。后来因为袁世凯所做的事情,他倒台了。
但当时正处于民国,民国政府对袁家还有一定的照顾成分在里面,所以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,而且袁世凯还留给了他的孩子每个人多达12万的家财。
那时的12万可不是一笔小数字,很多人一生都赚不到这么多钱。袁家倜就在这种情况下长大了,尽管吃喝不愁,但是当时袁家倜的父母沉迷抽大烟,即使有再多的财产也不够。
就这样,袁家倜的生活也变得困顿起来。曾经在外面逛街随便拿东西,然后等人把账单送家里就可以的生活一去不复返。她第一次明白钱原来是会用完的。
追逐创业的女子
都知道袁家属于名门望族,因此封建思想十分严重,家教什么的都极其严格,而袁家倜还算幸运,她四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姑妈。
姑妈一家都受了西方思潮的影响,所以比较开放。一家人在商业中也很有本事,属于当地有声望的家族。
袁家倜在这个家庭中快乐地长大,而且还学习了洋文。慢慢地,袁家倜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1940年,袁家倜16岁,她离开了姑妈家回到了袁家。从一个满是西方氛围的家庭中回到封建思想极重的袁家,可想而知她的艰难。
就这样,袁家倜不被允许继续上学,只能在家学习汉文,而且很快就被送嫁。她的丈夫是那时天津商界的丁竹波,尽管命运一度流转,袁家倜最终还是接触到了自己心中一直所想的领域。
丁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,袁家倜从小就在姑妈家长大,对于商业耳濡目染。于是她也加入到了丁家的生意中,只是接触没多久就去了农村。他们开始种地除草,过着早出晚归的农村生活。
只是接受了教育的袁家倜肯定不会甘于此时的情况,所以随着政策,他们俩夫妇有了新想法,当时农村干活一天下来也赚不了什么钱,不如开办一个工厂。
就这样,在大家的支持下,工厂开办了。
不愧是在被商业熏陶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人,袁家倜两口子把工厂办得红红火火,也改善了当地工人的生活水平。
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袁家倜在农村待了近八年。这八年的时光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让她在商业这条路越走越远。
初心不变
1978年,政府注意到了袁家,那时袁家倜年纪已经很大了。据说回到了熟悉的家中袁家倜流泪不止。多年以后提起来,她说道,“所有的事都成为过去,但那一刻我常常想起。它是个峰回路转的里程碑,从那时起,我更加明白,应该怎样面对人生,面对社会,面对国家。”
1987年,袁家倜到了深圳。她成为了国家经济政策中深圳第一批的创业者,后来光股票她就赚到了多达70万。
那时她60多岁了,但是对于商业仍旧热情满满。随后又开了一家餐厅,这家餐厅一做就是15年,为什么维持这么久呢?当被问到时,袁家倜露出来自信的笑容。都说用心经营的东西总会被大家发觉是宝石的,那家餐厅就是如此。
因为当时餐馆给所有员工都定了规矩。都知道餐馆卫生是很重要的,所以第一条就是卫生,其次是价格和食物成正比,现如今很多快餐为了制造利润,价格和成本往往相差巨大,但袁家倜就很实诚。
最后是服务态度,都说去一个地方吃饭氛围很重要。当一个面无表情的服务员和一个笑容满面的服务员站在你面前,后一种怎么看都让人感觉更为舒适。
凭借着这些,餐厅一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友人。
除此之外,袁家倜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。仍记得她被下放农村,那里有很多孩子因为贫穷上不起学,接受过教育的袁家倜自然明白教育是多么重要,她在商业中获得成功以后,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为那些孩子做一些事。
1997年,袁家倜首先资助了第一批贫困儿童,从此以后,每年她都固定的拨款给这些孩子。她的家中还有一个珍贵的匣子。一打开,里面是十个小孩的成绩单,每个学期的都有,老人轻轻抚摸,脸上露出欣慰而和蔼的目光。
现在这位老人依旧精力旺盛,提及现在的生活状态,袁家倜露出温和的笑容,她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,回想起以前,袁家封建思想强,但幸而她没有被禁锢,唯一一个就是依旧对生活品质很在意。
而且提及自己做出的成绩,老人的脸上容光焕发,气度就像一个自信的年轻人。要知道在那种环境下,她一步步走到如今,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,她都实现了完全的独立,这在袁家的那些女孩中是没有的,这也值得袁家倜老人自豪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如今袁家倜老人已经年过90,她的一生精彩而令人敬佩。面对困难的生活她自强不息,重回巅峰。
面对他人的艰难施以援手,回馈社会。其中不管是自身的努力还是对社会的奉献都值得我们用心学习,完成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!
发布于:天津市